(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张瀚允)近期在社交平台上,一种被称为“耳鸣针”的治疗方法引发广泛关注。有网友称其对缓解长期困扰的耳鸣症状“有奇效”,甚至流传着“打一针,十年耳鸣立刻消失”的说法。这种听起来颇为神奇的“耳鸣针”究竟是什么?是否适合所有耳鸣患者?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主任何伟平为患者做检查。受访者供图
什么是“耳鸣针”?9月8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主任何伟平教授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目前网络热议的“耳鸣针”主要包含两种治疗方式:一种是中西医结合疗法,将传统中医的耳迷根穴位刺激与西医药物注射相融合,通过穴位刺激和药物作用共同调节神经功能,改善耳部血液循环;另一种是在超声引导下实施的蝶腭神经节针刺或星状神经节阻滞术,能更精准地作用于相关神经,调节神经兴奋性,从而缓解耳鸣症状。
何伟平介绍,星状神经节阻滞最初主要用于缓解疼痛,后来发现其在调节自主神经、改善局部血流方面有一定作用,逐渐被尝试用于治疗突发性耳聋、耳鸣等疾病。而蝶腭神经节刺激是一种中医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血管舒张和神经功能,最初主要用于治疗鼻炎,后来临床发现对部分耳鸣患者也具有一定效果。
“现阶段,‘耳鸣针’仅作为综合治疗方案中的一种辅助手段,不能替代全面系统的诊治。”何伟平表示,这类疗法目前尚未在耳鸣治疗领域大规模应用,也并非对所有人都有效。
科学治耳鸣,先要明确病因何伟平介绍,患者出现耳鸣症状时,临床诊疗的首要步骤是明确病因:比如耵聍栓塞、中耳炎等,这些情况处理起来相对简单;若发现听神经瘤等颅内器质性病变,则必须针对病因进行根本性治疗,单纯依靠“耳鸣针”难以奏效。
“耳鸣可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类:良性耳鸣多与生活方式、情绪压力等因素相关,恶性耳鸣可能由听神经瘤、中耳胆脂瘤等器质性病变引起。”何伟平表示,临床上大多数耳鸣患者属于良性耳鸣。对于已排除恶性病变、传统治疗效果不佳的顽固性耳鸣患者,可以考虑尝试“耳鸣针”,但治疗效果存在个体差异。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耳鸣针”治疗存在一定的操作门槛和风险。“患者切勿在不具备资质的小诊所或‘专科门诊’盲目尝试。如需治疗,务必前往正规医院的耳鼻喉科、疼痛科就医。”何伟平说。
耳鸣发病年轻化,这些生活习惯需注意何伟平提到,耳鸣患者群体正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这与现代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大部分年轻患者的耳鸣问题源于工作学习压力过大。此外,长期熬夜、睡眠不足、精神高度紧张、焦虑情绪过重,以及饮食不规律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身体内部环境失衡,从而诱发耳鸣。”
“我们把耳鸣比作‘身体的警报’,如果出现,可能是身体在某些方面已经亮起红灯,处于亚健康状态。”何伟平提醒,重要的是找到引发耳鸣的原因,而不仅仅是缓解症状。
他建议,改善耳鸣、保护听力并非完全依赖药物或手术,而是要从日常生活习惯入手:
做好情绪管理。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会引发睡眠障碍,而失眠和焦虑又会加重耳鸣,形成恶性循环。建议不要过度关注耳鸣本身,可通过体育锻炼、户外徒步、登山等方式减压,多接触大自然,让情绪在广阔环境中得到充分放松。
保证充足睡眠。规律作息是维持神经健康的基础。尽量晚上11点前入睡,通过睡眠让身体进行自我修复,这是最简单有效的恢复方式。
注意饮食清淡。临床观察发现,许多耳鸣患者存在脾胃功能失调的问题。建议以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为主,减轻肠胃压力。
远离噪音环境。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中会对内耳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这种慢性损伤很难恢复,极易引发耳鸣。平时习惯戴耳机的人群,应遵循“三个60”原则:连续使用不超过60分钟,音量不超过最大档位的60%,在环境噪音超过60分贝的场所尽量不使用耳机。
长宏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