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涂竞玉
企业联合攻关让世界首款前空翻机器人诞生,本地供应链实现图纸到样品的“当日达”,极氪智慧工厂内多台机器人协同作业完整流畅……近期,各大媒体同时将关注焦点投向深圳南山一条不足二十公里长的“走廊”。这片被称为“机器人谷”的区域,今年上半年以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前沿技术突破全球视野。产业链总产值超2000亿元的背后,一场由深圳南山高新技术产业掀起的“人形机器人创新浪潮”,正为中国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发展书写最鲜活的注脚。
千亿动能拔节生长,硬核科技竞相落地
走进众擎机器人实验室,高近1.4米的人形机器人在外力推搡下凭借动态平衡算法稳稳站立。这仅是南山技术突破的缩影——上半年广东省1500家人工智能核心企业中,24家独角兽与14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扎根南山,数量高居全国首位。
广东省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半年营收冲刺千亿级,深圳产业链总规模超2000亿元。这一数据,在南山转化为实体动能。全球首款搭载灵巧双手的配送机器人精准按动电梯递送物品;清洁机器人于杂乱桌面间避开手机雨伞、识别碎骨残渣。从工业精度到生活智能,机器人正重构“深圳制造”的基因图谱。
为何机器人创新能在南山“沿途下蛋”?秘密藏在“机器人谷”的生态密码中。众擎科技联合创始人姚艾文展示神奇速度链:“新产品图纸早间发出,傍晚样品已送回实验室”。在这条串联西丽湖科教城、留仙洞总部的创新走廊,“产业园即产业链,上下楼即上下游”的协同模式,让技术突破以天为单位推进。
“前空翻需攻关节控制、传感器融合、动态平衡三大难关,20公里半径内的完整产业链,让定制电机、算法优化无缝衔接,助力企业20个月内实现从成立到量产。”姚艾文表示。奥比中光创始人黄源浩深耕“谷”中十二载,亲历生态聚变:“90%供应商在大湾区,约见合作伙伴仅需十几分钟车程”。当下,南科大、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等10所高校与7.4万家企业织就创新网络,产业链本地化率突破60%。
“沿途下蛋”激活场景,政企协同破壁赋能
“机器人产业未来规模或达百万亿级,绝非单打独斗可成。”黄源浩的研判正在变为现实。现如今,南科大实验室与南山智园研发中心一街之隔,速腾聚创激光雷达装入优必选新一代机器人,协同已成常态。
产业生态的高效协同,直接转化为产品迭代的加速度。越疆科技具身智能机器人Atom以最快速度实现从设计到量产,其灵巧手实现烤面包、倒咖啡等精细操作,直膝行走技术降耗大大降低。“伺服电机供应商就在隔壁园区,样品修改周期从两周缩至两天。”这一体验,印证了“生态即效率”。而这种效率,最终催生出独特的产品哲学:技术不必等完全成熟,突破即可投入市场。会写字、拉花的网红机器人,均得益于本地供应链对微创新的快速响应。
与此同时,政府同步拆除创新壁垒。今年3月,深圳发放首批近2亿元“训力券”(算力购买补贴),惠及逐际动力、云天励飞等近40家人工智能企业;推动制造业开放流水线、质检等场景供技术验证。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实验室盆景”加速成长为“产业森林”。
单点突破到全球坐标,打造中国智造新范式
从奔跑的机器人到思考的机器人,从实验室样品到流水线商品,南山用二十年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金融支撑-人才协同”的创新闭环。近年来,南山更是以“组合拳”筑牢根基,赋能企业创新发展。
在产业政策上,2025年出台的《南山区促进机器人产业发展若干措施》,从核心零部件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到首台套应用,形成全链条支持体系。例如,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企业给予最高5000万元资助,对通过国际认证的产品给予认证费用50%的补贴。
在空间载体上,南山高标准建设具身智能机器人专业园区。位于红花岭的“工业上楼”项目,为机器人企业定制层高8米、荷载5吨的生产空间,租金较市场价低30%。目前已有帕西尼感知、科盟创新等20余家企业签约入驻,形成“研发-中试-量产”的垂直产业链。
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创新生态。南山区设立100亿元机器人产业基金,联合深创投、天使母基金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投资矩阵。/p>
在深圳“20+8”产业集群规划中,南山承担了人工智能、机器人等7个未来产业的核心建设任务。随着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的正式运营,以及西丽湖国际科教城X9高校联盟的深度协同,南山正以“每天诞生1.5件机器人相关专利”的创新速度,向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加速迈进。当185平方公里的土地凝聚起技术、产业、场景、政策的共振之力,这座“机器人谷”正以聚木成林的生态智慧,在全球智能机器人版图刻下“创新策源地”的中国坐标。
(受访方供图)
举报/反馈长宏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